記”阿希耶勒‧莫斯考維奇(Ariel Moscovici b.1956)”

本文由專業英譯藝評家顏雪花小姐翻譯(圖右四)

記”阿希耶勒‧莫斯考維奇(Ariel Moscovici b.1956)”
在高雄「小畫廊」的雕刻與繪畫展覽

  在整個波狀排列及簡單的造型外,阿希耶勒‧莫斯考維奇以抽象的主題,用「字彙」來召喚一個二次元的世界。與其用「字彙」(vocabulary)稱之, 「圖像文字」(pictograms) 可能是一個更適合的措辭,因為它包含著形象。一個字母無法形塑一個「字」,但在展現這些作品的整個空間裡的語言,所顯示的是超出視覺與觸覺的。莫斯考維奇 作品的形態無須說話,因此,它傾向於成為精神與物質世界隔閡的橋樑。它們屬於一種回應著記憶的集體潛意識。這些雕刻作品並非無限空間裡幾何造型的反射;它 們所具有的現世的實體感與歷史或神話無關,但預期一個歷史與寓言的世界,而這裡面的主要角色是人類與大自然。這是一個充斥「相對」的世界:平滑/粗糙,有 光澤/無光澤,幾何型/不規則,凹面的/凸面的,直線的/彎曲的,圓的/方的,刨光的/未刨光的,盈滿的/空虛的,水平面的/垂直的,容積的/表面的。對 莫斯考維奇而言,這種相對事物的結合是人類與自然關係的特質。雖然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份,他使力超越物體,強迫自己的意念,最後將自然變形,直到它反射了它內在的自我。
  正如詩人藍波(Rimbaud)找尋書寫沈默的方式,抓住無法表達的,或凍結旋轉的風,莫斯考維奇企圖將這種「存有」及自然神秘的基本旋律轉譯成雕像。他 也是最根本現代風格的改革者,現代風格並不尋求複製人類以表面的智力所曾經改變或促成的種種運動,但遵循固有的不安步調,這種步調創造了人類並允許它繼續 存活下去。
  莫斯考維奇的雕刻或許抽象,在那裡,空間被賦予精神的元素,也經常地提出具體的問題。它們明顯的抽象形式隱藏著許多想法及形式的交互作用—想法如人類的容 忍、自由及生存自身。莫斯考維奇表現深刻的人道主義,除了「過度」,他表達了一切。他意旨單純,眼光及精神是發自內在的,作品的魅力及吸引力無需仰賴額外 的技巧。
  藝術是一種直覺,一種發明,它也會騷擾人心,然而,它不是騙局。事實上,它最可能騷擾的就是求助於傳統。藝術與禮貌或政治無關。正如西班牙巴斯克的雕刻家 Chillida(1)經常堅持的,雕刻只是環境的一部份,不管寺廟、紀念碑或雕像,它必須對它初始的天職真誠,那是一塊棲息地,在這裡,一個人面對無人 的居住地而沒有實際的目的,只有凝視者的眼可以進入尋得庇護,並且單獨地得到居住的夢想。

本文是Mr. Raymond Crampagne以法文書寫,評論阿希耶勒‧莫斯考維奇(Ariel Moscovici)的雕刻藝術,由 Mr. Robert Drew/Jacque Carrio將之譯成英文,我再依照英文翻譯成華文。

(1)Eduardo Chillida Juantegui(1924-2002), Spanish Basque sculptor, notable for his monumental abstract works.(Catherine Yen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