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濛影—林莉酈個展 2016.06.11~07.24
























遊濛影—林莉酈個展
Stranger than Nostalgia—Solo Exhibition of LIN Li-li

展期:2016.06.11~07.24
開幕茶會:2016.06.11 (六) 15:00


林莉酈,畢業於東海大學美術研究所,以膠彩為其創作媒材。她將年少學習素描時疊壓炭色的習慣融入繪畫風格中,用膠彩在絹布上一層一層薄塗敷染,堆疊出氤蘊濕潤的朦朧感;善用灰色調營造迷濛氛圍,加之渲染出界的墨色,讓畫面散發清冷氣質及陳舊韻味。

取材方面,林莉酈常以室內空間、街景或植物入畫。不論是咖啡店、茶館、小吃店等公共場所,亦或長在瓶中、杯中的植物;透過這些人們來來去去、短暫停留的空間,以及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片段,她將創作連結上尋常百姓的生活印象,稱之為「庶民生活山水」。經由平實描繪城市風景,林莉酈忠實抒發自己的心靈感受,所畫雖是生活景緻,畫面中卻不見人物,而以視覺暗示手法,營造出幽微的孤寂意境,深遠且耐人尋味。

《遊濛影》展出畫家記錄之下,生命中的荒謬和諧謔。透過人們生活中不經意的異常,平淡中的怪誕,反思人類的存在狀態,並回歸東方媒材的繪畫語境,在繪畫中找尋生命的內蘊與自性。




-------------------------------------------------------------------------------------------------------------------------------------------------------------


穿過遊夢的氤氳,我們濾掉生活的火氣


文/李檬


創作,對於有些藝術家而言是抒發精神與情緒的强度,他們精力旺盛,目光如炬的審視世界,翹楚裡有畢卡索(Pablo Picasso)、梵谷(Vincent van Gogh)、八大山人等等;而相對有些藝術家所展開的則是精神的放鬆,本核的安定,他們讓景緻進入軀體,在噪音沉退的過程裡端詳出一條通道,作為世界和自己的聯繫,卓越者有塞尚(Paul Cézanne)、莫隆迪(Giorgio Morandi)、牧溪等等。而畫家林莉酈的創作之路便是朝向後者,在她的創作自述中曾經寫著:「像飛鼠一樣,每天上班的路線很固定,如果有人在路線中設陷阱,很容易就能捕到我;我的生活路線也很固定,如果被攪亂會有點不安。」正是如此追求平靜的天性,自然容易捨棄相較火氣糙黏的油彩,而選擇了一個能濾掉筆觸具有朦朧氛圍感染性的膠彩;這種柔軟無骨、薄透如蟬翼的材料沿自中國北宋工筆畫,傳到日本稱之東洋畫,後來再到台灣正名為膠彩。表現的特性之美是透過時間慢慢一層一層上色,典雅精細,注重暈染氤氳用色和整體氛圍。在過程裡,畫家必須集中意念凝視胸中景物,心自然是靜的,也是淨的,正適合林莉酈這樣長期與對象安靜相處的畫家。

而在創作語言的表述中,畫家的性情與稟賦也不免潛隱在材料與內容的質地裡,對於創作和生活的聯繫與汲取,林莉酈向來並非通過欲望來看世界,而是企圖疏淡欲望來安頓心靈,她說:「在創作的過程中,學習的功課是『不害怕失去』。這樣看似淡薄的人際關係,其實是用相反的方式自我保護。擔心結束而不是開始,害怕失落所以先捨去。」如此對內在的細微關照,林莉酈透過緩慢的繪畫過程,一方面將紛擾世界從朝內的視線裡漸漸脫離,但另一方面,生活的故事和情緒卻如游絲般矛盾的向四周蔓延擴散,眼前景物如同裹著疏涼落寞的烟霧,在無聲的場景中,畫面盡是揮之不去的孤寂。

或許對林莉酈,眼前世界是帶有鐵鏽味的腥悶,像霉濕的衣服穿上與脫去皆不是。時間與精神消磨在無關重點的生活碎片中,現實的失落感讓她有意捨棄傳統膠彩秀雅雍容的辭藻,而代之以樸實散淡的口氣,經營尋常生活一瞥的場景,隱晦地將自己沉浸在片刻的感傷中,以寂寥的語調,講述生活中的孤獨無奈,然而,這樣若似內心獨白的敘事表達,恰恰讓林莉酈的作品在傳統膠彩的語境中具有鮮明及獨特的風格。

繪畫,時而便在創作者處心安排的形式中,傳遞出某種情緒的厚度與情節的容量,那些被形色所覆蓋的場景和物件既是生活也是情懷。林莉酈說:「我記錄有感應的城市空間。像是電影裡的空鏡頭;在派對開始之前,曲終人散之後。慢慢地,捨與得的界線模糊。存在的部份更襯托出被刪去之處。平淡而恆常存在。」 於是,觀者就在畫家緩緩的控制中進入曖昧氛圍的寂靜,無關得失,只需單純體驗畫面在無聲裡施展出迷人的氣味;最終,畫家與我們亦能自明,對於生活裡的一切瑣屑荒蕪,似乎也只須稍微停留安靜感受,不迷戀,不厭棄,反且能游離出喧囂之外,抵達片刻明淨的存在。